戏背后的揭开金游R们资真相数学
最近在圈内看到不少"永续增值"的金融模型,作为一个在金融圈摸爬滚打十几年的老手,我忍不住想用最简单的方式给大家算笔账。这事儿说到底就是个股权稀释的游戏,就像往一杯浓茶里不停地加水,看似茶变多了,但味道却越来越淡。 想象一下,现在有家特别的公司,它唯一的资产就是价值100亿美元的ETH(相当于我们说的净资产)。市场出于对未来的美好想象,给了10%的溢价,市值就变成了110亿美元。 这时候公司说要融资50亿美元,全部用来买ETH。为了维持股价不变,只能按现在的市场价增发新股。具体怎么算呢?需要增发大约45.45%的新股。这就带来一个有趣的现象: 表面看,每股净资产确实增长了3.13%,但老股东们的持股比例却从100%降到了68.75%。这就像你原本独占一锅汤,现在突然多了几个不速之客来分食,虽然汤变多了,但你分到的份量反而缩水了。 最要命的是,这些所谓的"增值"都是会计上的障眼法。就像你把邻居的钱存进自己账户,然后到处炫耀自己更有钱了,这不是很可笑吗?市场给出的溢价就像泡沫,每次增发都会戳破一点。 我见过太多这样的案例:一家公司刚开始被捧上天,但随着一次次增发,市场终于认清它不过是个ETH的"壳",溢价就会像泄气的皮球一样慢慢消失。等到溢价归零的那天,这游戏就玩不下去了。 让我们继续推演这个死亡螺旋。假设每轮都融资当前资产的50%: 第一轮后溢价从10%降到6.67%第二轮降到4.44%第三轮只剩3%... 最后会怎样?溢价完全消失!这时候增发价格只能等于净资产,每股净资产增长也停滞了。整个模式从"永动机"变成了"分饼游戏"——新进来的资金只是在稀释老股东的权益。 从业这么多年,我见过太多类似的金融创新。市场不是傻子,投资者早晚会发现这些项目既没有现金流,也没法分红,完全依赖ETH的价格上涨。当FOMO(害怕错过)情绪退去,恐慌就会接踵而至。 数学规律告诉我们:除非增发带来的增长速度超过稀释速度(这几乎不可能),否则价值注定缩水。BMNR们的新股东就像温水里的青蛙,不知不觉中蚕食着老股东的利益。其他类似的"币股"项目也是一样,增发规模越大,这个死亡螺旋转得就越快。 记住,在金融市场里,只有两样东西是永恒的:数学和人性。任何忽视这两者的"创新",终将被市场打回原形。从一杯茶看股权稀释
美丽的假象与残酷的现实
循环游戏的致命缺陷
为什么这个套路终将破灭
- 最近发表
- 随机阅读
-
- 市场观察:USDC和DAI为何成为稳定币中最脆弱的选手?
- 比特币遇冷:通胀阴影下加密市场何去何从?
- 比特币的轮回:历史正在重演吗?
- Web3.0时代:一场令人兴奋的数字革命正在上演
- 香港稳定币新政:KYC不是终点 而是巨头游戏的开始
- 当游戏遇上区块链:Big Time经济模型背后的深层思考
- 从画室到考场:我在厦门致学教育的蜕变之旅
- 当比特币遇上乔·罗根:一场关于货币未来的精彩对话
- Ark Invest的加密货币投资艺术:他们是怎样做到精准踩点的?
- FTX倒闭周年记:加密寒冬里的冷暖人生
- 鲸鱼大举出货,Bluzelle真的要凉了吗?
- 市场震荡期,投资者该如何优雅躺平?
- 深度解读|比特币市场最新动态:从ETF持仓创新高到杠杆风险的警示
- 区块链江湖:两大门派瓜分88%收益,小玩家们还有戏吗?
- Stars Arena遭遇黑客攻击后涅槃重生:300万美元教训带来安全升级
- Web3创业启示录:当狂欢褪去后的真实战场
- Bluzelle生态观察:老牌项目能否迎来资金青睐?
- 虚拟资产遭遇罚没时,我们该如何理性应对?
- BIGTIME暴涨十倍,能否成为链游赛道的新希望?
- 数字资产管理新突破:盯链与至信链强强联合
- 搜索
-